每本书都附带豆瓣或者goodreads链接,点击即可跳转。内容均为本人撰写,无AI成分。

虚构类

了不起的盖茨比 by [美]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也是经典著作了。

先看过同名改编电影,再阅读此书。所以于剧情,已经很熟悉了。可菲茨杰拉德的描写,仍然让我走不出来。

倒不如说文字在引领受众想象力方面更胜一筹。

除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本篇外,选的其他篇目也挺有意思。

可惜这翻译…出版社还好意思宣传名家名译,也是挺搞笑的了。

强风吹拂 by 三浦紫苑

对于剧情,基本上都还记得。因为已经看过了同名改编的TV动画(强烈推荐)。

但是阅读体验仍然很棒。

有些细腻的描写,可能在当时看动画的时候没有体会到。

当然有些地方还是不太现实的,这也是运动类题材的通病吧。当时第一次看动画的时候,也还没发现,反正稀里糊涂的。

真正开始跑步之后才发现,那个天天看漫画不运动的宅男,第一次跑5km就能32分钟,说真的,已经很可以了。

更别说好几个角色表示自己不擅长跑步,结果轻松三分多配速跑5km,这个。。。也只能说理解吧,毕竟如果底子真的太差,那恐怕是真的参加不了箱根驿传了。

整个流程也是比较传统的。比如集训、预赛再到最后正式比赛。参加比赛的共有十位选手,主要汇集在两位主角上,但是其他八位配角的着墨也是很不错。

噢,腐女们有福了,两位主角也是基情满满。用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非常好嗑。

推荐阅读。也许这本书会让你爱上跑步,爱上运动。也许不会,至少试试吧。

蓝玫瑰不会安眠 by [日] 市川忧人

日系推理小说。但是环境、人物什么的都设置在欧美。可是人物对话的风格还是非常日系,也是让人非常容易串戏了。

老实讲,写推理小说的推荐,真的挺难。要好好写优点吧,就很容易泄底。可是如果注意不要泄底,又很难讲明白小说的特别魅力。

更何况很容易把推理小说简化成纯粹的谜题,这样就更不妙了。

如果这样子简化,那四大名著也都可以用一句话讲完。西游记不就是几个人去西天历经八十一难,取得真经?

不过这本书好像没有这个太大的问题,因为推理部分我感觉真没什么亮点,最后决定性证据属于是直接送在侦探脸上了。真的需要所谓推理吗?

倒不如说也许言情部分才是最吸引人的?另外可能略带泄底的说一下,整个解密过程个人体感跟《希腊棺材之谜》也是有点像的。当然没有《希腊棺材之谜》那么出人意料。

打个6分吧。

水母不会冻结 by [日] 市川忧人

这其实是上本书的前作。

致敬经典作品无人生还。

阅读体验还行,最后的解答说实话我感觉有点出人意料,但是又不是特别的意外。

就挺奇妙的。

最抽象的还是作者一如既往的风格。把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日本文化安排在美国环境里,而且作者甚至都不明说,就说U国(美国),C国(加拿大),R国(俄罗斯),A州,Z州等等,给我一种看某网络小说的感觉啊。。。怎么看怎么别扭。

不过作者对水母船的设定,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玻璃鸟不会归来 by [日] 市川忧人

没错,又是前两本的续作。经典的“不会”系列。

前作的元素在这本书里面大量出现,看得还是让人比较满足的。

铺垫什么的,做得也很不错。但是最后揭开谜底,真的让人很无语。。。

突出一个糊弄。

埋骨场不会言说 by [日]市川忧人

不得不说,强迫症犯了。

这部是短篇集。时间线还挺多变的,补全了一些设定吧。


非虚构类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 by [英] 迪安·博内特

原名The idoit brain。这个翻译给人一种言情小说的感觉?但是这本书其实是讲脑科学与心理学(以前者为主)。

作者是神经科学家兼stand-up comedian。所以这本书不乏专业知识和英式幽默。

而且这本书跟其他讲神经学的书相比,也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书会写大脑有多少神经元,有多么的神奇。而这本书的内容则聚焦于大脑的缺点与不确定之处。

想想也正常,现代人类的大脑是几百万年的进化而来,肯定有很多东西积重难返。

这本书开篇讲了人类的心智操纵系统,也就是大脑如何控制一切。接着又讲了记忆,五感乃至人格,社交等等。涵盖的话题还是比较全面的。

虽然内容略浅,但还是推荐阅读。因为就算有基础的读者,也可以查漏补缺。

不过书里面也还是引用了一些比较有争议的研究,比如最典型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要注意分辨。

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 by 张向荣

三国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三分天下,群雄并出。但是三国前的东汉(这本书里作者更喜欢叫它后汉)历史,恐怕知者就不多了。大部分人的理解恐怕也就停留在历史书上的一句描写,“外戚和宦官轮流干政”。

这本书是作者既《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之后的又一力作,可以看出这本书正好处于《祥瑞》的延长线上。本书一开始就从王莽的头颅标本讲起。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里人物众多,不同于《祥瑞》,作者可以专注王莽,以王莽为绝对主角串联史实与人物。这本书更像是大型群像剧,各种人物你登台来我唱戏,相当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底。不得不说,作者完成的非常好,满分或许谈不上,但是90分还是有的。不过看这本书还是很需要读者的专注,因为人物实在太多。要是读者只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恐怕看着看着,连谁是谁都记不太清楚。

另外我发现,随着书逐渐要结束,作者的语言也是逐渐放飞自我了,部分词句读来让人会心一笑。

Men Who Hate Women: From Incels to Pickup Artists: The Truth about Extreme Misogyny and How it Affects Us All by Laura Bates

2021年出版,2025终于出中文版了。我阅读的仍然是英文版。

今年有关男女的新闻可能是太多了,一会龟男,一会又什么词的,然后又是什么彩礼,什么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

我发现网上男女对立情绪非常高涨。批评女性的意见可以说是非常多,而且不是批评个人,是那种彻底没来由的地图炮。比如说女生事逼什么的,我觉得男性也差不多。anyway,回到这本书上。

阅读体验可谓是相当折磨人。不是那种读一本烂书的那种如坐针毡,而是被书中所描述的现实被无语到。

里面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男性。其中包括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非自愿独身者),PUA(Pick-up artist,搭讪艺术家),MGTOW(Men going their own way,不知道怎么翻译,大概就是避开女性?)还有一些所谓的“导师”等等。可以说是让人大开眼界。

而且作者提到的一点我觉得挺有意思,那就是incels和pickup artists本质上是一类人。在根本上,他们将女性视为sex slot machine,只是incels认为sex slot machine被操纵了,不公平,而自己毫无办法,只能自怨自艾。pickup artists则认为通过自己一番花里胡哨的“操作”就可以操纵该机器获得奖赏。

本质上,这两种人其实都把与女性的性关系当作两性之间的最高奖赏。把女性当成满足自己性欲的一种道具,或者说一种别人天生欠他的东西。

总之就没把女性当人。

以下是我做的一些亮点摘抄。

Chapter 1: Men Who Hate Women

Incel logic seems to reveal a hopeless contradiction: women are simultaneously reviled for sleeping with men and for refusing to do so.

Chapter 6: Men Who Hurt Women

Women have always been the 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s, quietly singing.

我在100天内自学英文翻转人生 by [韩]张同完

日韩作者的这类书就突出一个口水话多,扯半天就没到点上。

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在炫耀或者说鼓励你。

最核心的学英语部分,其实就是100LS. 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看原声电影练听力,然后想象自己是角色,跟电影里的角色聊天对话。

其实这个方法不限于原声影视剧,看youtube视频也是可以用的。

除此之外,也就记得刘亚仁曾经是作者的同学。

其他无需在意。最后的最后,还是要持之以恒。

别害怕冲突

还是看原名(How to have impossible conversations: A very pratical guide),才更让人知道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

总的来说,就是如何跟你信念、想法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人交流。

干货很多,总之就是要包容,不要让对方进入防御心态

不过在国内这个讨论环境下,说实话真没必要,说很多东西都属于吃力不讨好。

尤其在网上,千万不要跟人争辩。首先,你不可能在网上说服别人;其次,如果你想说服观众,也很难,因为同意你的人不需要你来说服,而不同意你的人,恐怕满脑子都只会想着反驳你。

这一点也是作者着重强调的。

千万别说你懂买房 by 徐斌

作者是知乎著名网红房产律师,写的书果然这个人写的回答风格比较像。

作为律师,不是财务顾问什么的,显然他不会在乎房价涨还是跌,只要剧烈波动,他应该总不会缺生意。

所以这本书专注的是,买房的合同、网签、过户以及等等细节。

买辆车有时候都很麻烦,更不要说买房了。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想就是,这买个房跟打仗也差不多了,简直处处都要跟别人斗智斗勇,稍有不慎,便输个大的。

如果读得够细,恐怕还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些别的东西。比如作者非常不建议买商品房,也就是期房,这个大家后来应该也有目共睹了…

当然就目前这个经济形势来讲,不要说买房了,只要是高价钱的东西,都要慎重。

中年处男 by [日]中村淳彦

不知道为什么,一看书名就知道是日本人写的。

处男是一件非常私密性的事情。作者选择这个切入点,还是蛮大胆的。(从2015年原版出版,2024年底才引进出版就能看出来了)

不过倒是没有读到什么特别深入或是创新的见解,相反更像是一些奇观的堆砌。

有些采访对象,真是让我感到不适。

除非猎奇心理,没什么必要读这本书。

优势谈判 by [美] 罗杰·道森

这书太干了,要点可以说是非常多。

而全是要点的结果,那就是,全都不是要点。

所以读到后面,都感觉有些麻木了。

建议时不时的翻出来读几个片段。

优势谈判:沃顿商学院谈判实战课 by [美]赫布•科恩(Herb Cohen)

原名为You Can Negotiate Anything: How to Get What You Want

很多时候,我们被发明出来的规则束缚住。

我们遇见一些事,会问,为什么会这样?

然后对方会回答,因为怎么怎么,所以这样。

但是好好想想,很多东西其实也是被发明出来的。

这个idea很有意思,其他东西,随便瞟一下差不多了。

思维导图完整手册 by 东尼·博赞 (Tony Buzan)

emmm…

只能说用处不大。而且这种东西真能说是作者自己发明的吗?有种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感觉。

Microeconomics for Dummies (UK Edition) by Peter Antonioni / Manzur Rashid

For dummies系列中的一本,说实话,感觉也就那样吧。

真就是扫盲级别。

不过意外之喜是居然还有涵盖部分博弈论的知识。

比较适合对经济学完全一无所知的人读。

对经济学有一定的了解的人也可以读,略读,跳着读都可以。

这也是for dummies系列比较好的地方之一。怎么读都没有负担感,怎么读其实都能接上。

焦虑的一代 by [美] 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吧。当代著名心理学家。

我读过他以前的《象与骑象人》,里面的比方还挺有意思的,把人的本能比作大象,把人的大脑皮层的想法比作骑象人。这个比方最重要的地方在于,骑象人可以引领大象,但也仅限于此了,控制大象?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如果由于毒品、酒精等原因,破坏了大象本身的性质,那么骑象人根本控制不了。

这本书就是这位作者于2024的最新力作.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千禧年,也就是1996年之后出生的人,在青春期受到了智能手机的影响,导致了心理健康危机。

首先声明,我也觉得一直沉迷手机很不好,排队什么的掏手机倒也正常,但是躺在床上要睡觉了,也看手机;甚至走着路也看手机,沉迷到这种地步,就很不妙了。

但是作者将这些触目惊心的危机单纯地归咎于智能手机的流行,实在有贩卖恐惧的嫌疑。这也是经典箴言了,correlation doesn’t equal to causation。智能手机的流行和心理问题发病率的上升确实有相关关系,但是就目前的数据来看,这并不能说明有因果关系。

甚至,根据现在的数据来看,与其说是青少年们对智能手机的沉迷导致他们心理问题高发,不如说是本身有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手机和社交媒体。

其中对男孩和女孩的分析倒是有点意思。

这世界既残酷也温柔 by 孙宇晨

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孙割。

17年出的书,里面说了一些毫无营养的基本常识,然后再加上吹嘘自己。

令人感叹的是,那时候孙割还以马云门徒自居。

现在,马云恐怕不够孙割正眼看的了。

话又说回来了,真会有人相信孙割的自述吗?

如果真有人从这本书里得到所谓力量的话,那恐怕跟这本书关系不大。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 by [美]约瑟夫·阮

一本跟当下的力量非常像的书。也就这样吧,s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