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书都附带豆瓣或者goodreads链接,点击即可跳转。内容均为本人撰写,无AI成分。

虚构类

尸人庄谜案 by [日] 今村昌弘

早些时候读的《魔眼之匣谜案》的前作。

说实话,还是有点失望的。看得出来,作者很想炫技。各种桥段都有似曾相识,但是有微微打破你预期的奇妙感觉。但是整个推理过程嘛,有点滑稽。

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居然在结尾才翻出来。而这个线索也是非常的直白,只要提前给出来,是个人都能推理出来,就很离谱。这个是针对第一案,对后面两个案件,倒还勉强说得过去。

什么道德上的批判,也就不做了。书的节奏也是很奇怪,可能是为了描写之前的病毒感染剧情。

哎,就当恋爱轻小说看吧。

凶人馆谜案 by [日] 今村昌弘

系列第三部。

这部的推理要素感觉也不是很多,当成那种冒险小说来看更好一些。不过最后第一部的人物有出现,倒是让我略意外。

看来下一部要搞个大的?

但愿吧,我不太看好作者有这个能力。

当尼采哭泣 by [美] 欧文·亚隆

这是一位美国心理医生所著的心理疗愈小说。

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了,其实就是一部哲学家同人文。其实在历史上,医生和尼采没有过来往。不过我查了下,发现莎乐美后来居然是佛洛依德的密友与弟子。这个我是没想到的。

不过弗洛伊德一直在避免尼采、叔本华等人对他的影响。

世界末日前的谋杀 by [日] 荒木茜

大背景还是挺好玩的。不过也没想到原来是公路小说。

不太想挑刺,但是真的味同嚼蜡。我也没指望剧情有多么跌宕起伏,但是也别搞这么平吧。而且人物的个性什么的也是很苍白。

另外书的封面,我也是无力吐槽了。原版书的封面不是挺好的么,用现在这个封面,意义不明。

然后,门被关上了 by [日] 冈岛二人

没想到居然是1989年的作品,除了全员没手机略出戏之外,其他的描写居然不是很落伍。

悬疑推理啥的也就那样吧,主要这本书的节奏把控还是很不错的,至少能一直勾着人往下读。

大概就是四个人被困在地下室里,被迫推理几个月前一次出游中,一个女孩死亡的真相。

玻璃塔谜案 by [日] 知念实希人

这本其实还是可以一读的。就是前面是真水啊。。。而且这本就像是填充了来龙去脉,注水了的脑筋急转弯。里面说是关于推理的很多致敬,但是致敬方式也是很无语,就非常生硬地掉书袋。

里面的角色吧,已经不同于一般推理小说中的平面肤浅了,而是有种全员神智不正常的感觉…就很虚幻,不光没有实感,甚至连想象都想不出来(非褒义)

当然优点也是有的,就是最后的结局确实让我没想到(前提是先能坚持到结局)。怎么说呢,如果阅读,建议前面部分可以一目十行,真的,相信我,这些都不重要。

如果你要是细细看了,看到结局,你一定会很无语。但是如果你前面看的飞快,看到后面,你会觉得这本书还行。

蟹工船 by [日本]小林多喜二

《蟹工船》是小林多喜二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作品,主要描写了工人的惨痛境遇,很明显启发了夏衍对《包身工》的创作吧。

小林多喜二在银行工作,他是自己调研后写出了这本书。这之后没多久,他就加入了日本共产党,再之后,他就被日本当时的特务机关给抓住处死了,时年不足三十。

这本书很早就引进国内了,小林多喜二本人都给当时的中文版写过序。不过感觉国内的文学评论家似乎把重点都放在了资本主义对工人毫无底线的剥削与压榨,比如刚才的《包身工》就只突出了这点。我个人觉得,最让人唏嘘的是,当时日本的军国主义、宏大叙事与这些人的悲惨境遇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工人们在蟹工船上住的差吃的差也就罢了,连生存权都很难得到保障,完全可以说是把头别在裤腰带上干活。而上面压榨他们的借口则是为了国家的荣耀等虚无缥缈的东西。

这本书距今也快一百年了,没想到竟能如此相似。“那是咱们帝国的军舰,理应站在国民一边。”

总的来说,短小精悍。

另外如果看不进去书,也可以选择看漫画版。

失控的逻辑课 by [美] 威尔·拉凡德

书本身就烂,翻译也烂,最搞笑的是这本书还很容易让你停不下来,因为它在不停制造悬念,让你不停翻页读下去,就想看作者怎么收摊子。

小悬念不断,大悬念不停,看得人心潮澎湃。偶尔还来点香艳情节,让人放不下书本。

但是

(下有剧透)

最后的结局就是这一切全是教授做的一个心理实验。给线索的人,不合常理的东西全是表演出来的,甚至三个主角中的一个都是演员。

更搞笑的是,这个心理实验简直意味不明。就这种结局,跟告诉你全是主角的一场梦有什么区别?

最后,这本书还专门把后三十页封起来,说是防手贱泄底。我看是防止读者翻到末尾,直接跑路吧…

书名也是很抽象,失控的逻辑课这个名字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原名obedience至少还是说得通的,看得出来作者还是有在尝试点题的。

不说了,这书真是让人无语。

死亡赋格:保罗·策兰诗精选 by 保罗·策兰

感觉是翻译的问题,看不太懂,就不多评价了。

而且看译者的话,这好像是先从德文翻译到英文,然后再从英文翻译到中文,呃…行吧。

Normal People by Sally Rooney

一部不知道怎么评价的讲述青春爱情的小说。

大概就是讲述了Connell和Marianne两位主角之间,分分合合,拉拉扯扯,讲不清理还乱的情感。

我觉得最难得的是,这两位都是如书名所述的普通人,不存在什么特别drama的情节,而通过日常体现出他们对彼此的需要。

从学英语的角度来讲,倒是不错的,现代背景,没有什么高难度的词汇与句法,推荐阅读。


非虚构类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 by 卫蓝

哎,经典车轱辘话来回说。

再引用一些比较出名的心理学研究,一本书就这么成了。

深度思维:透过复杂直抵本质的跨越式成长方法论 by 叶修

同上

个体赋能 by YouCore

同上

日有所思 by [美]亚当·格兰特

每日一箴言的书。但是我大概翻了翻,这箴言水平也就那样吧。不建议阅读。

Anatomy 101: From Muscles and Bones to Organs and Systems, Your Guide to How the Human Body Works by Kevin Langford PHD

经典101系列作品。作为入门书来说,无可挑剔。

有趣又不失严谨。而且真的很基础,从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开始讲起,再到细胞、组织、肌肉、系统,以及一些常见的疾病等等。

不过,书里插图不多而且质量也不高,算是一个遗憾吧。

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 by [意] 卡洛·罗韦利

理论物理学家罗韦利的又一部力作。

个人感觉,比他的前几部作品好不少。甚至比《时间的秩序》都要更好一些。

乍一看标题,读者们可能会认为这是讲量子物理的各种技术上的用途。但是其实这方面内容在书中的篇幅几乎没有,作者更倾向于讲解量子物理对我们的世界观宇宙观的影响。

而且作者用很短的篇幅就把量子物理最重要的特点给讲出来,这个功底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当然这不可避免地省略掉了大量细节以及数学推导等。

总之是本好书,很深刻但并不晦涩。就算对量子物理比较熟悉的人,也是推荐的。

理性的边界:人类思维和世界的复杂关系 by [美] 诺桑·亚诺夫斯基

很不错的一本科普书。作者展示了各种注定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并且还将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分层。

涉及到了集合论,数学的完备性,停机问题,P=NP等各种比较艰深的数学问题。也讲到了语言、思维与现实的关系,以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反直觉的地方。

不得不说,作者讲得还是比较简单清晰的,方便入门。

我感觉至少比网上很多科普视频要强。当然看这本书的读者如果真想读懂,除了需要自己认真动脑思考之外,有些部分还是要多读几遍。

个人觉得讲量子擦除实验,集合论,形式逻辑等部分需要反复阅读。

另外虽然作者好几次在书中表示,每个篇章都独立成章。但是个人建议,还是按顺序阅读,把一个篇章读懂之后再看下一篇。

敢于冲突:活出必要的攻击性 by 黄玉玲

开幕即武志红的推荐序,这事就让我内心略感不妙了,没想到还真是。

不推荐阅读。真正心理学上的知识很少,都是些片汤话来回讲。

话说回来,攻击性这个词真的合适吗?我不知道。

不过有时候确实要”泼“一点。这本书对这点帮助不太大。

我们为什么缺乏安全感:揭开情感创伤与有毒关系的真相 by [西] 玛丽亚·埃斯克拉佩兹

不错,虽然是基础知识,但是还是可以的。而且基本没有灌水,没有故弄玄虚,没有over promise。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具备以上特点的自助类书籍不多了。

6%俱乐部: 普通人逆袭的底层逻辑 by [美] 米歇尔·罗森(Michelle Rozen)

经典引进国外小众书籍,薅一波就跑。不多说

改变你想法的101篇文章 by 【美】布里安娜·威斯特

这是书吗?感觉像是Medium上面的博客合集啊,有一种下一页就会让你订阅newsletter的感觉。

不推荐。哦对了,翻译仍然是不太行。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by [英]菲利帕·佩里

还行,也算是比较真诚。适合受到伤害或者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的人阅读。

系统之美: 决策者的系统思考 by [美] 德内拉•梅多斯

这本书吧,说它是信号与系统呢,又有点夸大了。但是说它是单纯的鸡汤书吧,好像又有点贬低,很难评。

还好,它比较简短。不过我觉得还是太基础了,说的好像都是一些常识,而且可执行性也不是很强。打个三星吧。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by [德] 马克斯·韦伯

说实话,看得不太懂。回头补上。

别让合作压垮你 by 罗布·克罗斯

建议直接读下一本,这一本属于是附带型的,没啥可说的。

别让微压力消耗你 by 罗布·克罗斯 / 凯伦·狄龙

所谓微压力,感觉又是一种对以前老生常谈的东西重新包装的话术。

在一开始就如此不真诚,这书的质量也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