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书都附带豆瓣或者goodreads链接,点击即可跳转。内容均为本人撰写,无AI成分。

虚构类

持剑者心伤 by 朱炫

作者是知乎大V,写了很多搞笑脑洞大的回答,很出名。

我最佩服他的是,一本正经解构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能力。理发、炒菜等,都能被他写出江湖。

不过这人最近似乎转编剧了,知乎上应该是不甚活跃。

这书最大的问题,哎,就还是不太讨喜。人物我个人感觉是没立住的,就算是“俗世奇人”般的武林人,无论是潇洒还是狼狈,总得符合逻辑吧。我感觉这书里的大多数角色,行为做事都是拍脑袋派。

至于情节吧,也不要抱太大期望。悬念确实有,但是很弱。

亮点就是刚才提到的戏说武林了。

其实我感觉朱炫还是更适合创作脑洞短篇,哪怕出个短篇集呢?这驾驭长篇的功力实在不敢恭维。

重启人生就从今日晚餐开始! by [日] 角田光代

11段有关美食的温馨小故事,典型的日本小清新风格。

真的是很短小的故事。而且故事的背景还是后疫情时代。

所以看着还是让人蛮唏嘘的。


非虚构类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by 谌旭彬

这个作者的《秦制两千年》和《活在洪武年代》我都拜读过,可以给出推荐的评分。这两本书尤其适合对中国古代有滤镜的朋友阅读,破除一下自己脑中的浪漫幻想。

至于晚清,我想应该没什么人对这个时间段有滤镜吧。但是我感觉很多人还是对这段历史有误解,毕竟大部分人对历史的了解恐怕仍然停留在中学历史课本以及更低的水平,比如短视频上。

这本书看着看着就让人觉得想笑,但是吧,又笑不出来。想笑是因为,里面描述的晚清的从上到下的愚蠢、丑态,实在让人无语。笑不出来则是因为这些愚昧、偏见,到现在都屡见不鲜。

看着有些事情吧,竟让百年后的读者有照镜子的感觉。

大家看过的历史书,似乎都把这段时间的东西方分割开了,仿佛在两个世界互相发展。这显然是说不通的。这本书就致力于拆穿于这种幻觉,主要聚焦于晚清在政治、经济上的改革,以及文化的冲突。关于中外之间的战争,比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京等事件,此书着墨就不多了。感兴趣的话,可以找其他著作来读。

另外,这本书也是大部头啊,七百多页。不过负担并不算大,因为真是按照编年写的,每天读一部分,感觉阅读压力也不算大。当然如此长的篇幅,又是按照编年体写作,所以难免会出现在某些事上比较啰嗦。总之,很推荐阅读。

What We Value: The Neuroscience of Choice and Change by Emily Falk

本质上来讲,个人生活就是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所以value system这是个很大的话题。

那么,这本书里面的Value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普通语境下的Value更偏向道德观,也就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以神经科学家的视角出发,value是指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大脑对某个特定行为能够带来的奖赏的预期。

比如说我想吃红烧肉,大脑就会自动(有意识或者潜意识里)估计吃红烧肉这一行为所带来的奖赏。

那么怎么改变呢?作者指出的第一步就是:如果要改变你怎么想,请改变你在想什么。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甚至简单得有点过了。但是做起来确实比较难,比如一个悲观的人,遇见事永远只会看见不好的地方,就算你把好的一面摆在他面前,他也会视而不见。

所以这也是一种需要经常锻炼的能力。要日常地挑战自己,挑战自己的预期,挑战自己的默认想法。

第二步,请尽可能的成为最不防御的自己。不要一听见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东西,就立马开启防御模式。相信这种人,大家在生活中也见过不少吧。可以说是很不让人讨喜了。

另外作者还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讲了connection的重要性,这块说实话体会不是很深,所以就暂时略过吧。

最后,一句箴言送给自己也送给大家。The ways we spend our minutes, our hours, and our days add up to how we spend our lives

我们为何渴望安稳,却又想要逃离? by [法] 克莱尔·马琳

书名给人一种鸡汤或者说励志书的感觉,但其实并不是。

这是一本散文集,引用了很多经典文学,作为母题,所以读起来还是比较费力的。说实话,读完后也不是太懂。

人生拒绝清单 by [日] pha

嗯,这本就是鸡汤书了。在日本15年就出版了,所以说实话,时效性还是有点差的。

不过优点就是,基本没有故弄玄虚的部分,非常平易近人。

时运变迁:世界货币、美元地位与人民币的未来 by [美] 保罗·沃尔克 / [日] 行天丰雄

首先得说,两位作者都是大咖:沃尔克是美国战后经济地位的奠基人之一,曾任美联储主席(1979到1987年);而行天丰雄则是日本前大藏省国际金融局长。

其实,这本书更像是两位作者的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他们二人所亲历的二战后世界金融体系的变化。

所以,更适合对这段历史以及经济知识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阅读。

我个人读完最大的感想就是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还是太强大了,就算是沃尔克也无法完全确定某项政策对汇率的影响。总之要对市场保持敬畏。

另外此书原出版于1992年,三十几年前的书,里面很多观点可能早已过时,还请注意。

最优解人生:如何花钱,才能无憾 by [美]比尔·帕金斯

又是一本中文标题反倒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书,只有看副标题,你才明白这书大概是讲什么的。原名Die with Zero:Getting All You Can from Your Money and Your Life

借用一个小品两个台词,人生的痛苦就是两件事,人走了,钱没花了或者是人还在,但是钱没了。

这本书的目标就是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最好做到在走的时候,钱刚好没或者剩一点。

但是,说到底,这本书还是没能逃出这个怪圈,那就是本来一页纸就可以写完,居然用了如此多篇幅。

还是金钱心理学里面的总结比较到位:只要你采用非常极端的理财观or消费or储蓄方式,那么多年后你后悔的可能性非常高。

也就是说如果你一味存钱或者过度消费,大概率,你都会后悔的。

早上一分钟,改变一整天 by [韩]柳韩彬

阅过即焚的鸡汤书。

话说我感觉各个国家的作者的self help书各有自己的风格啊。可能我不太会说,但是美日韩这三个地方的作者,写出来的内容,哪怕翻译成中文,在风格上都会有点细微的区别。还是这是译者所导致的?

很好奇,期待有人研究这方面,搞不好出本畅销书呢哈哈哈。

重塑大脑回路:如何借助神经科学走出抑郁症 by [美] 亚历克斯·科布

这本书不错的,从神经科学出发讲解有关抑郁症的知识,以及如何走出抑郁等。作者也指出了抑郁症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如果不进行干预,那它就会自我强化,进入所谓的下降螺旋(downward spiral)。所以这本书的原版标题就叫The Upward Spiral。

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不要有自己浪费时间,一步一个脚印,步子小一点没关系,会慢慢走出来好起来的。就算有时候搞砸了,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出发。

焦虑自救手册: 克服焦虑一点也不难 by [英]蒂姆·坎托弗

真是一本照着做的手册书啊,比其他self help还是强多了。

不过现在也是普遍焦虑的时代,这本书固然有价值,可惜很多需要它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这本书。

怪诞脑科学: 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 by [美] 盖瑞·马库斯

这书名emm,还是看看原名吧。Kluge: The Haphazard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 Mind。

Kluge就是这本书的核心了。Kluge,原意为由不配套的元件拼凑而成的计算机虽然看起来笨拙丑陋,但却能针对问题提供效率惊人的解决之道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有意思。比较尴尬的是,作者引用了priming effect作为论据,实在说服力不足。作者提到的研究其实已经被各地的研究人员们尝试复现过,但是基本上都没有复现出来。而且从个人生活的尝试和直觉来说,这个实验的结果也是非常让人难以置信的。

大概就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些描述衰老的词句,然后他们走过走廊与过道的速度会更慢??总之,就是很让人难以相信。

当然,这本书作为科普书还是不错的,绝对不是那种贩卖焦虑的鸡汤书。而且作者提到的进化惯性也是让人耳目一新。

进化很强大,但并不全能。首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选择只能筛选已存在的变异,如果一个变异很好,但是它就是从来没出现过,进化也无能为力。

其次则是,进化不能“停机维护”。这个很好理解吧?以前的错误积重难返,没法整个推倒重建。

最后,那就是如果把进化视为一个优化过程,那么很有可能陷入局部最优点。

当然,就算进化真的无所不能,但其一个特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时间比较长久,远远落后于环境的改变。

至于书后面主体部分,我反而感觉一般般,如果是对这方面有所了解的读者,恐怕很难获取什么新信息。

过好这一生的10个真相 by 李中莹 / 舒瀚霆

呃,我就想说,这些所谓的真相,真的不是常识吗?

感觉是随着AI的发展,以后(也许就是现在)AI可以批量制造的书籍之一。

焦虑的反面是具体 by [澳]朱迪·洛因格

怎么讲呢,据我所知,在这边书也是有书号的。虽然现在看书的人不多,但是书号终究还是有限资源,为啥老引进这样的书呢?

水文字都水不明白的玩意。

终局思维:站在未来设计你的当下 by (美) 哈尔·赫什菲尔德

这本书该怎么读呢?

看一下章节名字,再看一下每章最后的要点,即可。

深度休息: 在焦虑时代治愈自己的10个心理学方案 by (英)克劳迪娅•哈蒙德(Claudia Hammond)

十个方案分别是:正念,看电视,空想,洗热水澡,出去散步,什么也不做,听音乐,独处,亲近大自然,以及阅读。

好,你已经看完这本书了。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by [法]巴尔塔萨·托马斯

一本诠释尼采的书。

涵盖了尼采思想的方方面面。但是说实话,我感觉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有点难度,可能得抽空反复阅读思考。

绽放: 在标准答案之外找到人生优解 by 夏雪

呃,又是自助型自媒体博主出书。豆瓣评分还挺高,只能说粉丝没有白提纯。

不论是主旨还是写作,基本上都没有新意。

看了这本书,感觉像是看了好多博主的视频。至于到底有没有用,我就不好说了。

核心说白了就是经济学中相当基础的一个概念:比较优势。还有强调信息的作用。

哎,哪怕讲点学英语的真实经历也比这强啊。。。

情绪修复全书: 17个对症下药的心灵处方 by [德] 乌多·贝尔 / [德] 加布里埃莱·弗里克-贝尔

后浪出品。封面、装帧还是很不错的。

对症确实是蛮对症的,涵盖了基本上所有情绪。

不过行文这块还是有待加强。

了不起的中成药 by 马可迅

不得不说,在伪科学这一块,咱们的出版自由还是有保障的。

标题就做到了开幕雷击。然后我有点好奇能整出什么花样,里面能怎么个吹嘘法。

经典君臣佐使….无语

再然后,又看见藿香正气液。一个乙醇含量40-50%的药,我也不知道是谁胆子这么大,敢喝下肚子去。

而且啊,酒精是很好的有机溶剂,它能从那些“纯天然”的药材中萃取出什么来….不敢想。

恨不得打负分的一本书。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by [英] 马修·沃克

豆瓣评分还挺高。

但是太遗憾了,我不能推荐一本把引用的论文图进行裁剪来证明自己论点的书。

睡觉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这也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至少,努力睡到完美,或者说每天就盯着智能手机上的app的睡眠打分,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睡眠剥夺和失眠是两件事。前者属于是自己玩手机晚睡这样子,后者是老早躺床上,很想入睡,但就是睡不着。

不管是哪种情况,睡觉永远都是一件越用力越做不好的事。

数字抑郁时代: 新媒体如何改变我们对幸福的感知 by [德] 萨拉·迪芬巴赫 / [德] 丹尼尔·乌尔里希

这个也算是这个科技时代的老问题了。

只要稍微观察一下就知道有多严重。就别说商店排队,或者坐地铁这种情况了。走在路上都能看见很多很多人,边走路边玩手机,也是令人感叹。

当然社交媒体这块,我感触不是很深。毕竟现在的微信已经成了个巨无霸了,简直就是个钉钉plus版,就像没啥人发qq空间一样,慢慢的应该也没什么人发朋友圈了。

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短视频,微博,小红书,网络小说……这个列表可以无限地列下去。

我觉得吧,至少在一段自己规定的时间里,做到不碰手机。比如睡前,就是个不错的办法。